动物的“同性恋”行为是指成年的同性动物之间发生的求偶行为或性行为。科学研究表明,在大约200多种动物中,包括哺乳动物(尤其是和人类血缘关系最近的灵长类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类、鱼类以及昆虫中,都存在“同性恋”行为。动物中的“同性恋”现象在高等动物中,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中的“同性恋”现象最为普遍。
同性恋者既然没有后代,它们的基因是怎么扩散的呢?撰写出《社会生物学,新的综合》一书的学者Edward O WilSOYl通过“亲缘选择假说”来解释同性恋行为。Wilson是“社会生物学”的开创人,也是罕见的两次荣获普利策奖金的自然科学家,他通过对社会生物学的研究,指出动物的社会行为有其生物学基础。他认为同性恋最初可能是一种利他行为。这种自身不进行直接繁殖的利他行为可以通过“亲缘选择”来传递自己的基冈。
“亲缘选择” 是指对彼此有亲缘关系的一个家族或家族中的成员所起的自然选择作用。亲缘选择主要是对支配行为的基因起作用,因此它所增进的不一定是个体适合度,而是个体的广义适合度。广义适合度和个体适合度不同,它不是以个体的存活和繁殖为尺度,而是指一个个体在后代中传递自身基因(或与自身基因相同的复制基因)的能力有多大。能够最大限度地把自身基因传递给后代的个体,则具有最大的广义适合度(不一定是通过自身繁殖的形式)。所谓“亲缘选择”就是选择广义适合度最大的个体,而不管这个个体的行为是否对自身的存活和繁殖有利。、既然自然选择是使动物的广义适合度达到最大,而一个动物的广义适合度既同其后代的存活有关也同它的旁系亲属的存活有关。冈此,即使是一个动物没有留下后代,它的广义适合度也不会等于零,因为它的基因也可以靠旁系亲属传递下去。
动物中的“同性恋”者可以对其近亲成员提供一定的帮助,如帮助寻找食物、照顾后代等,由于“同性恋”者自身不进行繁殖,所以一般能够向近亲提供特别有价值的帮助。这样,如果近亲的生存和生殖大受其益,近亲就可能繁殖更多的后代,它们所分担的“同性恋”基因也就会传播开来。这样即使“同性恋”者没有自己的后代,它们的基因也可能会通过旁系支脉繁衍下去。
在对动物的“同性恋”研究中,有学者提出了“二者择一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动物在出生以前存在一个敏感期,在这个时期,如果动物处于雄激素或雌激素代谢产物中,所形成的神经系统就会影响动物的雄性或雌性行为,也就会改变动物个体成年后表现“性二态行为”的能力。对啮齿类动物的研究发现,早期暴露于抗惊厥药物(如巴比妥酸盐)中会对动物的生殖器发育和“性二态行为”产生影响。出生以前被注射过巴比妥酸盐的雄性鼠类成年后表现出雌性性行为。相反,出生前被注射过巴比妥酸盐的雌性鼠类则表现出雄性行为。也就是说如果雌性动物在出生以前受到某些激素代谢产物的刺激,就会使大脑中形成“雄性化”机制,进而调节动物的性行为,使雌性动物表现出本来只有雄性动物才具有的性行为。例如,爬跨行为是交配过程中的一个行为,在大多数动物中,爬跨行为具有性二态特征”,即此行为属于雄性动物行为。然而,在一些日本雌猴中,也会发生雌性与雌性的爬跨行为。
总之,动物中的“同性恋”行为是动物在漫长而复杂的进化过程中保留下来的一种特殊的行为。研究动物“同性恋”行为对社会生物学、进化生物学、动物生理学以及遗传学等领域的进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除了从生理以及社会环境方面分析动物“同性恋”行为存在的原因外,许多科学家正试图从基因、碱基对上查找原因。然而,动物的“同性恋”行为还有很多神奇之处,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有删节地引自《大自然》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