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9528阅读
  • 27回复

关于铁氰根和铁硫氰根的某个疑难问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CasperVector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08-12-01
已知:游离氰氧化性比游离硫氰强;铁氰比铁硫氰稳定得多;然而,铁氰不能直接用中心离子和配体制备(氧化还原),而铁硫氰可以,为什么?

只看该作者 27楼 发表于: 2008-12-06
的确很多时候要考虑动力学
I'm walking towards the death......
只看该作者 26楼 发表于: 2008-12-03
嗯。。。标一下。。。CeO下标2。。。
只看该作者 25楼 发表于: 2008-12-03
谢谢。。。貌似书上只有说CeO2是黄的 - -
离线CasperVector

只看该作者 24楼 发表于: 2008-12-03
貌似是黄的...
大写的C + 无限大符号∞ + 小写的v → C∞v
只看该作者 23楼 发表于: 2008-12-03
赞扬这帖。。同时多嘴问句。。。。Ce上标4+是什么颜色的?
离线CasperVector

只看该作者 22楼 发表于: 2008-12-03
en. 多谢两位.
大写的C + 无限大符号∞ + 小写的v → C∞v
离线Cosmology

只看该作者 21楼 发表于: 2008-12-03
谢谢化学小朋友的实验现象描述. 不过这些含有氰离子的实验, 不为正事, 不做为妙.

我建议学习配合物的氧化还原反应, 可以尝试 Ce (IV) 和EDTA 的反应.

向酸性Ce (IV) 中缓慢加入Na4EDTA 溶液, EDTA 立刻被强氧化剂 Ce (IV) 氧化, Ce^4+ 的颜色逐渐褪去. (酸性中, EDTA 被质子化, 难以络合, 所以...)

向Na4EDTA 溶液中缓慢加入Ce (IV), Ce^4+ 不褪色. (EDTA 和 Ce(IV) 络合, ...)

只看该作者 20楼 发表于: 2008-12-03
楼上所言有道理。
“实验室制备 (CN)_2 是用Cu^2+ 氧化, 由于Cu(I) 的氰络合物比Cu(II) 的氰络合物稳定, 氰离子存在时, Cu(II) 是强氧化剂,
Cu^2+ + 2CN^- +e -> Cu(CN)2^- 1.103V
很容易氧化氰离子.”从热力学上讲并无差错。

但是不能解释向铜盐中滴入KCN溶液后,先产生的是棕黄色的沉淀(Cu(CN)2的颜色是棕黄色,CuCN为白色沉淀,Ksp=3*10^-20),而后转化为白色。

如果继续加入CN—,则澄清(生成Cu(I)的氰配合物Cu(CN)43—,稳定常数2.0*10^30)

建议大家做做实验,根据实验现象来综合讨论问题。没有实验证据,我们的讨论也是干枯而空洞的。
离线Cosmology

只看该作者 19楼 发表于: 2008-12-03
1F 这个问题本身有些问题.

1. (SCN)_2 + 2 e -> 2 SCN^-0.77V
(CN)_2 + 2 H^+ + 2e -> 2 HCN 0.373V
所以, 硫氰根比氰离子难于氧化, 即使 Fe^3+/Fe^2+ 也难以氧化硫氰根, 而且Fe(III)能与硫氰根络合而Fe(II)和硫氰根没有稳定的络合物, Fe(III)氧化电位降低, 更难氧化硫氰根.

2. 在氰离子存在时, Fe(III) 是较弱的氧化剂, ( 因为Fe(CN)_6^3- 比 Fe(CN)_6^4- 更稳定一些.),
Fe(CN)_6^3- + e -> Fe(CN)_6^4- 0.358V
应该较难氧化氰离子. 实验室制备 (CN)_2 是用Cu^2+ 氧化, 由于Cu(I) 的氰络合物比Cu(II) 的氰络合物稳定, 氰离子存在时, Cu(II) 是强氧化剂,
Cu^2+ + 2CN^- +e -> Cu(CN)2^- 1.103V
很容易氧化氰离子.

这些反应用热力学解释应该足够了. (电极电位来自 Handbook of Chemistry and Physics, CRC Press.)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