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7207阅读
  • 25回复

三成高学历者不知日食咋形成!成都商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自带熟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09-07-22
http://e.cdqss.com/html/2009-07/22/node_16.htm

几百年一遇的日全食,似乎在一瞬间调动了成都市民前所未有的“天文激情”。那么,这座城市里,人们对日食这样的天文现象究竟有什么样的了解?近日,成都神鸟数据咨询有限公司调查了1077位成都市民。结果表明,通过电视、报纸、互联网这3种媒介,9成市民知道成都有日全食,但仅有4成市民表示,如果能看到日全食,不会错过机会。有9成市民知道日全食是正常的天文现象,但其中40%不知道日全食的原理,其中不乏本科生、硕士生……

调查主题A
对日全食的基本态度
问卷调查
9成市民知道 仅有4成市民想看
成都神鸟数据咨询有限公司此次将调查锁定在12岁以上的成都市民,受访者包括公司白领、公务员、学生、退休工人、自由职业者、待业者等。其中男性占50.7%,女性占49.3%,平均年龄32.1岁,“与成都市居民人口统计特征基本相同,能反映成都市民对日全食的基本态度。”受访者中,月收入1000元到5000元居多。高中及其以上学历占了82.2%,小学及其以下占4.6%。
调查发现,有90.4%的人知晓成都今日有日全食,在知晓的人中,有72.4%的人通过电视、47.1%的人通过报纸、42.2%的人通过互联网三种途径获取信息,只有少部分人从手机报、杂志、亲友告知等方式知晓。
尽管有高达9成的市民知道成都有日全食发生,但调查中,仅有44%的调查者明确表示,只要能在家门口看到日食,一定不会错过这个机会。而各有28%的调查者则表示“不会看”或“说不准”。
9成知道是正常天文现象 其中4成不知原因
调查显示,有94.8%的受访者认为,日全食是一种正常的天文现象,不会引发灾害或带来不吉利,不用担心。而3%的受访者则担心,日全食会引发地震等自然灾害,会带来不吉利,这部分受访者多集中在女性和老年男性。
在这94.8%的受访者中,有超过40%的受访者不知道日全食形成的原因,其中女性比例要大于男性,并以高中以下学历居多。值得注意的是,34.7%的大专和本科学历、0.5%的硕士以上学历的受访者,也不知道日全食原因。但学历越高,知道的比不知道的更多。反之,学历越低,不知道的比知道的多。
5成市民从新型媒体获取信息
从获取信息渠道分析,成都市民信息来源的主要方式,电视、报纸、互联网分别名列前三位。值得注意的是,有72.4%的市民通过电视了解到日全食信息;而新型网络媒体,则紧追报纸,都占到了40%以上,说明网络和传统的电视、报纸一样,已经日益影响普通市民的生活。当然,以上三种信息来源方式也有交叉,一个人可能从几种媒体同时获得信息。
而不可忽视的还有手机报等新生事物,调查显示,有6.5%的人通过手机报,了解到日全食信息,综合起互联网的42.2%,接近5成的成都市民通过新型媒体获取信息,这充分说明成都市民的生活方式,正在朝“信息化”方向发展。另一项数据也不可小视,有15.8%是通过亲友“口口相传”获知的。
新型媒体对市民生活的影响还表现在,当单选“你会主要通过什么渠道进一步了解日全食”时,有24.9%的人表示会通过互联网了解,而电视和报纸则分别占到22.9%和13%。
随访个案
怕刺激眼睛 七旬翁不想看
70岁的蒋先生老家在安岳,他表示在老家,出现月食日食“过去农村叫救月,救日”,他知道这是传说,但又搞不清楚这是否吉利,于是干脆选择不看,“看看电视报道就行了。”
72岁的李先生和77岁的祝先生都表示,由于没有观测的设备,而看日全食对眼睛有刺激,担心把眼睛弄坏了,所以干脆不看算了。“我这么老了,把眼睛整瞎了咋办?”祝先生说,天上发生的东西太玄妙了,费心思。
而25岁的邓女士在工厂上夜班,每晚忙到凌晨四五点后倒头就睡,根本没有精力起床。
记者了解到,表示“不想看”和“说不准”的人中,年龄较大的人居多,其中很大部分是担心把眼睛弄坏了。而不想看和说不准的年轻人中,很多人都由于头天上夜班或者上班太忙、没有观测设备,所以不打算看。一部分“说不准”的人,则是对这两天盆地的天气没有信心。“能看到算运气了。”
硕士:天文对实际意义不大 所以不关注
25岁的杜女士来自广西,她说最近老家的老人们说,日全食会引来一些灾害。虽然媒体报道了日全食是正常的天文现象,但杜女士还是感到不安。一些市民跟杜女士一样担心,日全食导致太阳、月亮和地球3个天体在同一条直线上,引力发生一些变化,担心这些变化引发地震或其他自然灾害。
调查还发现,学历较低的市民对日全食形成原因“不清楚”,有的根据经验猜测:日全食是“环境和气候”引起的,有的则说是“太阳和月亮互相亲热”,几位上了70岁的市民,还有的认为是“天神发怒”,这些老人现在的观点还是几十年前老人们的“口口相传”。
而那些不清楚日全食发生原因的高学历人士则表示,“隔行如隔山”,“对天文不感兴趣,所以不关注”。
一位不能回答日全食形成原因的硕士生很沮丧,他表示,其实上网花个两三分钟就可以搞清楚原因,但他觉得天文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不大,所以就没关注。这位硕士生表示,初中、高中的地理课也学习了日全食形成的原因,但慢慢就忘记了。
“城市的夜空,看到星星的概率有好大?”一位中文系大四学生反问。怎样激发对天文的兴趣?他说,相关部门可以利用这次日全食机会,对国民进行一次天文科普教育。
借此机会 全民来一堂天文课
调查发现,有34.7%的大专和本科学历、0.5%的硕士以上学历的受访者,也不知道日全食甚至天文的基本常识。很多受访者承认,这些知识在初中、高中都学过,但由于天文“脱离实际生活”,这些基本知识渐渐淡忘。即使在这次天文盛宴时,很多学历高的受访者都承认,因为对天文不感兴趣,甚至不愿意多花两三分钟动动鼠标。
省社科院社会学专家胡光伟表示,这些调查数据比较准确地反映了社会现实,一个人对事物的认知,跟这个人的年龄、阅历、兴趣等息息相关,特别对于高学历的人来说,对天文知识的盲点,恰好说明了他对天文不感兴趣。胡光伟建议,可利用这次日全食,对全民进行一次天文科普教育,培养大众对天文的兴趣。
中国青年社会学研究会理事谭刚强表示,在这个多元社会里,各种人群因为兴趣正常分流,对天文感兴趣还是不感兴趣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我们可以利用这次日全食,进行一次全民的科普教育。同时,还应加强日常的学校教育,把我们的科学教育持之以恒。 本报记者 杜玉飞 实习记者 窦晓书
调查主题B
日全食如何形成
“日食就是地月相亲”“是太阳的光芒突然消失,就像电池一下没电了”。昨日,本报8名记者,再次对成都433名中、青年市民就日全食、天文知识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对于“日全食如何形成”,依然有49%的市民开黄腔。而“光年”则成为了市民口中的速度、重量单位。
问卷调查
近半受访市民不知形成原理
昨日下午,本报派出8名记者,对成都433名中、青年市民的日全食、天文知识情况进行了简单调查,向他们询问了日全食如何形成、光年是什么单位等问题。得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结果。
受访市民中,有213人不知道或说不清楚日食发生的原因,占全部受访者的49%,能答出“三个星球连成一线”,或者“月球挡住了太阳”等近似答案的人,刚过一半多。更多的人仍然表示自己从来没有关注过这样的问题,认为天文学知识离自己很遥远。对于“光年是什么单位”的问题,有219位选择了“时间单位”,占50.5%,选择正确答案“长度单位”的,只有不到一半的191位,有7人选择了“重量单位”。在被问到“北斗星在什么方向时”,很多市民则进行了大胆猜测:北方,但仍有170名表示不知道。

答案随访
大学生回答很雷人:
日食是太阳“没电了”!
答案很奇怪:日食是地月亲热
本次调查中,记者收到了一些奇怪的答案,让人大跌眼镜。最具有科幻效果的是有市民认为日食是地月亲热———“地球与月球擦肩而过,互相亲热,所以到时候会天黑。”此外,有3位市民为“光年是什么单位”的问题添加了一个答案:“速度单位”。
在访问中,在成都某大学读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徐某的答案颇有意思。徐某表示,日食就是太阳的光芒由于特殊原因一下子消失了,“就像电池忽然没有电了一样。”不过,这样的现象持续的时候不会很长,一会儿太阳的“电力”就会马上恢复,因此太阳又会重新出现在天空。当记者问起“那日全食和偏食的区别是什么。”徐某挠挠头,眨了眨眼睛说:“日食还有全食和偏食的区别?我不晓得。”
还有一个美剧迷的答案更是无厘头。这位20岁、正在上大学一年级的美剧迷表示,自己最喜欢看美剧《英雄》,它的片花上面就是一个日全食的镜头。“代表超级英雄要出现了吧!”美剧迷小张每天都会看见这个片花,而对于日食形成的原因却是一无所知,只能用一些冠冕堂皇的玩笑话来搪塞。
市民李先生的答案也很有意思。他表示,日食其实就是地球把太阳的光芒给挡住了。记者问道“那人那时候站在哪里?为啥看不到?”李先生一下子没了话,“可能是我记错了,可能是人站在地球的背面,总之搞不懂。”
市民廖女士的答案也挺有意思,她坚持认为日全食和地心引力绝对脱不了干系。“肯定是由于地球把太阳给吸引了,”但是具体是怎么个吸引法,廖女士没想明白。拿过记者手中的笔,在纸上画了半天图,地球被画得变得比太阳还大。到最后,廖女士也没把这个问题解释透,说了一句,“这也许是个天文之谜。”
从事幼教工作的何女士也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她觉得日食就是月食。在记者反复提醒了几次今天是日食而不是月食时。她瞪大了眼睛,“我没听说过日食,只听说月食,是一样的吧?”
“天文知识不实用,都还给老师了”
“谁会关注这个问题啊,反正天文知识不实用,全部还给老师了。”一位19岁、来成都读书的大一女生范某说,她并不清楚日食的情况。她答错了关于光年的题。她说,这个知识在大学的物理课上学过,但这些知识考试后她就再没有想起过。范某表示,和天文学相比,一些管理上的知识更实用。而天文学知识就像国学一样,应该是专门研究这些专业的人应该去关注的。
在某软件公司上班的26岁职员刘先生表示,现在的都市人很喜欢在网络上浏览自己所需要的知识,这样反而不利于他们对于知识的记忆。刘先生表示,“以前知识都会用本子记下来,或是争取记在脑子里,但现在只要想到网上有,根本不会想把知识记住。”
为什么现代人对于日食的了解这样少?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蔡尚伟教授表示,他对近半数市民不理解日食并不感到奇怪,他认为这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日食是低概率事件,遇见的机会较少,民众缺少信息传播的机会,自然了解得少;另一方面,中国人一般比较感性,与科学有一定心理隔阂。这就造成了媒体的两难境地———一方面要以科学为主,但又不得不以感情动人,因此媒体的理性引导作用就打了折扣。比如,有一档科技节目就做得很煽情,节目本身更注重故事性和煽情的程度,虽然这样做也没有什么不对,但是忽略了对于科学的理性引导,整个节目看起来更像是悬疑片,而不像科普栏目,这对于理性引导观众是不利的。 记者 黄克 实习记者 郭文康

再来简要认识一下今天的日全食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通报,今日我国发生的日全食,全食带从滇藏开始,横贯人口稠密的长江流域。据了解,我国境内能够观测到的全食时间最长达到6分1秒,是本世纪最长的一次日全食。
在太阳的光芒之下,月球拖着长长的影子绕地球旋转。每当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之间,当三点接近一条直线时,其圆锥形的阴影(本影)扫到地球,处在本影里面的人们就会发现太阳被挡住了,这就是日全食。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季海生介绍,这次日全食起始于印度,最早看见日全食的是印度坎贝湾(Gulf of Cambay)。日食带穿过印度次大陆、尼泊尔、孟加拉国、不丹和缅甸,从中印边境进入中国,从浙江和上海进入太平洋。在太平洋上,日食带扫过琉球群岛,并一直延伸到西太平洋的北库克群岛,在那里,太阳带食而落。
全食时间长是本次日食的一大特点。季海生介绍,本次日食,月影在地球表面以每小时3000多千米的速度行进近4个小时。最长见食时间达到6分43秒,该点位于东海之上。根据天文学家的测算,全食如此长的日食发生几率仅为6%左右。22日过后,要等到2132年日全食见食时间才会超过此次全食。
这次日全食在我国陆地范围内共持续40多分钟。日全食带经过我国的西藏、云南、四川、重庆、湖北、湖南、安徽、河南、江西、江苏、浙江和上海,共12个省、自治区或直辖市。日全食带经过人口稠密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成都、重庆、武汉、合肥、杭州、苏州和上海等几个大中城市均可见全食。
记者了解到,今日发生的日全食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天文爱好者和天文学家的目光。季海生表示,对于公众而言,此次日全食将是难得的天象盛宴,有条件的公众可以借助此次观测培养对天文的兴趣;对于天文学家而言,日全食则是天文观测的好机会。全食时太阳被月球完全遮住,这是对平时湮没于太阳强烈光芒下天体、太阳大气层日冕进行观测的最佳时机。(据新华社)
日全食热的冷思考
看日食热 学天文冷
日全食早已成为成都街头巷尾近日的热门话题。尽管大多数人怀揣着一颗好奇心,但真正了解日全食原理、观测要点、日食影响的人少之又少。
日全食之热,恰恰折射了天文科普教育之冷。一位老师告诉记者:“高考指挥棒决定了教学重点,在分数面前,学生也要有所选择。”从小学到高中,学校教育链条里很难找到天文科普的影子。
另一方面,家长乐于为各种培训班买单,前提是对升学有所裨益。否则即使孩子感兴趣,不少家长也不赞同“浪费”时间。
10岁的张峰在接到社区要组织大家去看日食的通知时欢欣雀跃,念小学4年,科学课的老师从来没有讲过什么是日食,日食的时候会发生什么。张峰说,自己对太阳、月亮和星星很感兴趣,但在学校里学不到有关的知识。“连日食就是月亮跑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挡住了阳光,也是前两天从电视上看到的。”
“很多人喜欢天文就是从看星星开始的,特别是大学生,起初很多人连熟知的北极星是哪一颗也分不出来。”27岁的“四川天文爱好者协会”副会长药星告诉记者。
初中开始有了专门的地理课。刚刚初中毕业的梦梦说,自己在地理课本上看到过日食的照片,但课本里没有跟天文有关的章节。高中阶段,地理课和物理课提及天文知识的极少,由于高考不考,老师也不会详细教授。
“日全食这些知识,在课堂上都是不讲的。时间主要放在考试重点上。”石室中学地理高级教师翁老师说,不是老师不愿意讲,而是高考不考,课堂也不得不服从于高考这根指挥棒,“毕竟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分数能够决定学生的未来,我们必须对学生的前途负责。”
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陈建生在今年4月的国际天文年会议上说,中国与世界先进国家天文研究的差距在不断加大,中国全部天文人才的数量,还不及美国一个规模及投资都不大的项目投入的人才。而根据一所大学的问卷调查,超过70%的大学生天文知识贫乏,甚至约一半的大学生找不到北斗七星。
药星说,天文知识不仅是科学知识,也对了解历史、开阔胸襟非常有益,他希望改革基础教育,加大支持力度,培养更多的天文爱好者。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寥廓而深邃;那无穷的真理,让我们苦苦地求索、追随……”这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两年前的诗作《仰望星空》。温家宝说,希望同学们常常仰望星空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知识和技能,做一个关心世界和国家命运的人。
……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9-07-22
我看是成心拿记者找乐,傻瓜记者还当真
即使你英勇无畏,也请当心,阿波罗与帕里斯将使你在开埃城门难逃一死。
《伊利亚特》Vol26.33
离线氢氧化钱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9-07-22
记者大锑,鉴定完毕。。。

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愚蠢和无知就是犯罪。。。

BTW对有能力上网的人来说愚蠢和无知也是犯罪- -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09-07-22
这个大群口相声说的真有水平……
离线自带熟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9-07-22
回过来一看的确是捅祭局的一个幌子……
……
离线自带熟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9-07-22
煤体祭者简直是漏洞百出
……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9-07-22
说很多人不知道日食原理,我信
说这篇文章有造假成分,我也信
单反是烧出来的
实验是做出来的
游戏是玩出来的
作业是写出来的
离线sunnybird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9-07-22
我觉得是那些孩子故意开玩笑= =
= =^_^
离线鹿马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09-07-22
甚至约一半的大学生找不到北斗七星。
...贝阿朵快来拯救海猫
离线舍勒七世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09-07-22
地方商报上的东西还能信?
人们高喊“节约用水,人人有责”,但每天从嘴里说出废话浪费的水资源大约占了一天浪费水资源的四分之一。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