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919阅读
  • 4回复

发几张北航二号的简报,摄自教学区外的长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Lucifer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10-06-06


  



因为是夜里的,看上去比较麻烦。
别的,我不多说了。
……将绝不放弃!
离线Lucifer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0-06-06
第二张图,从第二段开始,我根据图抄录如下:

“北航二号”将传统固体和液体发动机的优点结合在一起。它不会爆炸,能被调节、成本低,对环境无害,然而这种火箭发动机的设计相当复杂,至今仍是一个没有被完全突破的技术难点。参与项目的北航宇航学院的15名大学生,进入项目时都是大四直接保送研究生的优秀学生。“刚开始,我们觉得这只是年轻人遥远的梦想,因为国内还没有一家科研机构研制发射成功呢!但是学院的老师全力支持我们,特别是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还选拔了我们的项目,让我们倍受鼓舞!”项目组组长李君海感叹道。
在近两年时间里,几乎所有的节假日,项目组的成员都是在实验室里度过的。他们调试了几万组数据
……将绝不放弃!
离线FIRE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0-06-06
赞扬。。
当他们屠杀犹太人时,我没有作声,因为我不是犹太人;当他们屠杀基督徒时,我没有作声,因为我不是基督徒;后来他们要杀我,已经没有人能为我作声了.......
离线侧卫007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0-06-06
什么时候我们的大学生可以达到米国私人火箭水平。。。米国私人火箭打过110km。。。
咱的面粉真的不够多了
离线Lucifer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0-06-06
其实当年北航的“北京二号”比这个还高。那是真的探空火箭啊。
-------------------------------------------------------------------------------------

整理者注:
  1、此手稿作者何庆芝教授 1957年任北航弹道火箭设计教研室主任,1958年主持“北京二号”高空探测火箭的研制,任箭体总设计师,发动机总设计师为曹传钧教授。其手稿似应写于 1958年底或59年初,共7页半(最后半页为残页),纸质现已微黄发脆;文字是用深蓝色圆珠笔写在20*20=400稿纸上,然后用该笔和红圆珠笔改了两遍。
  2、该手稿是1998年北航纪念“北京”系列型号研制40周年活动时,何先生带到座谈会上交给我(时任校党委宣传部长)并介绍了手稿在文革中偶然幸存下来的逸闻。1998年我在多家媒体发表了长篇报道,介绍了“中国第一箭”的研制过程,何先生都给予了热情指导。同年10月22日由校长办公会决定并委托我主持制作的 “北京一号”、“北京二号”纪念雕塑在北航主楼前落成剪彩,武光老院长和1958年参与型号研制的上千名师生校友欢聚主楼前,传为佳话。
  3、谨以此文纪念“北京二号”高空探空火箭成功上天50周年,深切缅怀我国火箭工程教育的奠基人何庆芝教授。
  一、1958年春,在党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破除迷信、敢想敢做的口号鼓舞下,在苏联专家的直接帮助下,我院火箭构造和火箭发动机教研室的教师和同学提出了设计高空探测火箭的倡议。在院党委的积极支持下,三月初即开始了设计工作。初步确定作为1959年国庆献礼。当时参加工作的人很少,也没有动员群众来参加这一工作,工作的开展是很缓慢的。那个时候,由于新专业建立不久,只有少部分同志很浅略地掌握一些专业知识,对于设计制造这种火箭,信心是很不足的。后来在全国工农业大跃进形势下,特别在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鼓舞下,我们发动了群众,从六月开始,设计和试验工作即加速进行,完成任务日期也由59年的“十一”越到“五一”,又跃进到 58年“十一”。
  (为了加强党委的支持、对这一工作的领导,六月里建立了系和生产指挥部;动员全系师生,在不影响教学工作进行的情况下,参加设计、试验、制造等工作,七月初设计完毕,投入试验和生产,经过两三个月苦干,在党委的积极领导和支持下,在全院各有关单位的帮助下,院外各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注:原文此段话全划掉了),终于在58年9月22日初试成功,以后连续发射了六支,都取得了预期的结果。
  二、此次所设计的探空火箭有两种,一种是用固体燃料的两级火箭,一种是液体燃料的火箭,加有固体火箭加速器。其设计性能分列如下:
  固体燃料二级探空火箭仪器重量 10公斤 火箭直径 230公厘最大高度 72公里 火箭全长2.70公尺发动机推力第一级 1800公斤第二级 760公斤燃料 双基火药液体燃料探空火箭仪器重量 10公斤 火箭直径250公厘最大高度 60公里 火箭全长 4.72公尺(不带加速器)火箭全重 264公斤发动机推力 300公斤固体燃料加速器推力 1800公斤燃料 双基火药三、在设计制造固体火箭中,要解决下列几个关键问题:
  (一)制造直径为210公厘的火药柱(二)制造能耐高温高压的喷管(三)设计耐高温高压、重量较小的燃烧室和喷管座(四)设计两级间可靠的分离机构(五)保证火箭稳定飞行,并选取最有利的弹道(六)设计并制造工作可靠的固体火箭发动机。其中包括研究可靠的绝热涂料和装药绝燃覆盖。
  (七)设计开伞机构,并进行试验。
  其中, (一) (二)两项由国营245厂和南京电瓷厂分别写作负责制造。经过两个多月的苦战,所制造的大型药柱和陶瓷喷管已基本可以满足要求。
  (三) (四) (五) (六) (七)各项主要由我院有关专业教师和同学负责研究、设计、制造。每一部分都经过数十次试验,直至基本满足设计要求为止。在实验室试验和飞行试验中都表明:
  (一)火药柱性能稳定,燃烧正常;(二)在2000°C以上高温气流冲击下陶瓷喷管烧蚀很小,可保证发动机正常工作;(三)燃烧室喷管座在高压高温下强度足够而又保证了最小重量;(四)飞行试验 (三次)表明分离机构准确地按设计要求工作;(五)飞行稳定性极好,在七级大风中的一次发射仍能保证火箭垂直上升,各次火箭的着陆点都在发射点周围3公里的圆周内;(六)发动机工作正常,虽在降温的条件下(发射场气温低于设计温度约15°C,虽采取保温措施,仍不能保证设计温度),亦未发生反常燃烧,工作时间和推力都符合设计要求;(七)飞行时虽未能用雷达跟踪到底,但根据现场测量 (主要根据飞行时间)推算,飞行高度达到70公里左右。
  四、在设计液体火箭时,要解决下列问题:
  (一)制造浓度在85%以上的过氧化氢;(二)设计、制造、试验发动机 (燃烧室、燃料输送系统),以解决燃料的燃烧,发动机冷却,催化剂的作用,输送系统的正常工作等问题;(三)设计制造重量小而能耐高压的气瓶(设计压力为 300大气压,试验压力为200大气压);(四)设计加速器的分离机构;(五)设计制造重量小、强度高的燃料貯箱和壳体;(六)保证火箭的稳定飞行。
  其中,除第 (一)项有化工厂协作制造外,其余各项都由有关教师和学生负责设计、研究、制造,特别是第 (二)项任务特别繁重。使过氧化氢正常分解的催化剂的试制和在燃烧室喷入煤油的问题花了极大的劳动,数十位师生,苦战约四十昼夜,失败数十次,各种试验近百次,最后终于试车成功。虽未完全达到设计要求 (设计单位推力为200,实际达到180),但比英国的同类发动机 (1957年资料)的水平已略高 (英国发动机单位推力为140)。
  经过实验室和飞行试验表明:
  (一)发动机能稳定工作,但推力略低于设计值;(二)火箭体的强度 (包括高压气瓶)足够,个别部分偏高;(三)火箭可以稳定飞行;(四)飞行时雷达亦未能跟踪到底,同时由于风力的影响(比固体火箭细长,受风的影响较大),弹道略有偏离,经现场观测推算,飞行高度约为40公里,未达设计要求。
  五、除设计火箭本身外,还设计制造了发射装置,设计利用现有设备,加以改装,为国家节省了大量材料,而现场试验表明,发射装置完全符合要求。
  六、此次设计、研究、试制中亦有下述问题未能很好解决:
  (一)探索仪器虽经中央气象研究所同志赶制出来,但因事先协作不够和一些技术原因,发射时未能取得高空气象数据;(二)回收仪器和火箭的降落伞的设计制造(南京降落伞厂负责)及开伞机构等(我们负责)还研究的不够,未能取得应有效果;(三)在飞行试验时未能配置相应的地面观测设备,因此未能获得足够的飞行试验数据。
  (四)液体火箭发动机的单位推力始终未达设计要求。
  七、两种探索火箭,经过各种试验,也发现有一些缺点:
  (一)由于设计开始没有经验,以后又由于赶进度 (十一献礼),有些设计参数的选择不尽合理,例如重量分配不是最有利的;液体火箭的推力太小,长细比太大等;(二)火箭的部分零件工艺性略差;装配、使用不便,发射前的准备时间太长;(三)液体火箭的分离机构,还不完全可靠。
  虽然如此,经过试验、发射,证明这两种探空火箭只要略加改进,可供气象研究单位之用。参加指导工作的苏联专家和发射场的苏联专家们一致肯定了这一点。我们认为,进一步地改进工作应按下述方向进行:
  (一)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重新研究总方案,修改设计参数,并修改部分构造;(二)进一步改进火箭的工艺性,以便于成批生产;(三)和有关单位协作,解决探空仪器的安装使用和用降落伞回收的问题;(四)进一步改进液体火箭发动机,修改设计,加大推力,使之定型,可以投入成批生产;(五)如适当地加以修改设计,可作为不操纵的防空火箭,加上控制系统,作为防空导弹,估计经过试制、改进,可作为防空的常备武器。
  八、通过探空火箭的设计、试制,我们认为有以下收获:
  (一)打破了对火箭技术的迷信,树立了信心,明确了方向,为进一步研究火箭尖端技术……(此处后为残破断页)
……将绝不放弃!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